新书推荐 |《给你自由 : 非制式时间管理》互联网+时代的时间管理典范
△《给你自由 : 非制式时间管理》 职业的实质是社会分工。中国历史上对人群的划分,最早是从商周时期开始的,设立士农工商四业,一直延续了几千年,后来越分越细,便有了“三教九流”的分类,其中,除了三教没有争议之外,九流的说法莫衷一是,到后来,九流不够划分,一直演化到27种职业,按照上中下三类区分,这就是上九流、中九流和下九流,但是也没有一种统一的说法,各种各样的版本都有。 我们常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自唐代开始就有三十六行的记载。宋朝周辉在《清波杂志》里,记录了当时的三十六行,有像“镇关西”一样卖肉的,叫“肉肆行”;有生产脂粉,运进宫里让皇后皇妃和宫女们涂抹妆粉的,叫“宫粉行”;有做衣服的,叫“成衣行”;有搞海鲜的,叫“海味行”,有耍把式卖艺的,叫“杂耍行”,等等。三十六行是如何发展为“三百六十行”呢?据徐珂《清稗类钞·农商类》载:“三十六行者,种种职业也。就其分工约计之,曰三十六行;倍之,则七十二行;十之则三百六十行。”可见中国古代并没有精确统计分类的习惯。其实自古之来,行业的工种决不止“三百六十行”,三千六百行也不止。所谓“三教九流”、“三百六十行”只是一种泛指,因为中国古代以为“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以寓衍生无穷意,又多以三、六为吉利数,三的倍数也是吉利数。多年来习惯成自然,说起来方便,听起来顺耳,所以现在,说起职业还是笼统地称“三百六十行”。 在漫长的农业经济时代,这种职业体系的结构是相当稳固的。中国历史上发生过多次朝代更迭,但政治上的变化并没有影响到这种基本的划分。如果在朝代更迭的时候,前朝的经济遭到重创,那么新的统治者会在原有基础上再次建设,统治者不但不会阻碍其发展,反而会创造新的条件使它更加活跃起来。但是政府对职业的管理是粗疏的,政府建立了严格的官吏体制,但对一般性的社会职业并不进行严格的认证和管控,某一项职业的产生和消亡并不是由政府来主导的。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出现和发展几乎影响到经济生活的各方面,一些原有的社会结构被破坏,人们的生存方式也变了不少。在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中,产生了大量的产业工人。据统计,1895—1913年,全国新建的资本在10万元以上的工矿企业有549家,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道:“中国近代产业工人的人数,辛亥革命前不过50万—60万人,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即达到了200万人。” 初步发展的民族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虽然很小,但却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是中国社会不曾有过的新的生产方式,它的产生和发展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一股新气息。如何对职业进行有效管理,开始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实际上,“泰勒制”这个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在中国企业的“落地”比欧洲还要早。1911年,民初实业家穆藕初意识到刚刚形成的“泰勒制”蕴藏巨大价值,找到泰勒本人当面求教。归国后,他从翻译泰勒《科学管理原理》、大力推广“泰勒制”,到开办纱厂、大兴实业,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一些企业相继引进科学管理的制度和方法,把农民训练成合格的流水线作业工,中国对“科学管理”的实践和发展与西方工业先进国家实现了对接。从此,从中国最早的一批产业工人开始,“职业”开始受到制式化的管理:固定的工作地点、统一的工作时间、明确的岗位职责、严格的劳动纪律。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我国开始探索对职业进行分类管理。1992年,原国家劳动部会同国务院各行业部委组织编制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种分类目录》,这个目录根据管理工作的需要,按照生产劳动的性质和工艺技术的特点,将当时我国近万个工种归并为分属46个大类的4700多个工种。从1994年起,我国开始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作为评价人才的一项长期制度。职业资格证书,是表明劳动者具有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和技能的证明,是劳动者求职、任职、开业的资格凭证,也是用人单位招聘、录用劳动者的主要依据。它要求求职者必须接受职业教育或职业培训,达到一定的教育标准方可持证上岗。从此,很多职业需要“持证上岗”,人们对此也逐渐习以为常,并认为这是提高专业技能、保证工作质量的必要举措。1999年,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国家统计局颁布了我国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由此建立起我国的工种分类体系。新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一些旧职业逐渐消亡,一些新职业不断涌现,面对这种变化,国家为及时把握职业发展趋势,管理就业和培训工作,投入大量的人、财、物力,于2004年建立了“新职业信息发布制度”,所谓新职业,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所下的定义,是指“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已经存在一定规模的从业人员、具有相对独立成熟的职业技能,并且在《职业分类大典》中尚未收录的职业”。从2004年8月19日至2009年11月12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共向社会发布了12批共122个新职业,其中100个新职业配合有“国家职业标准”。有关专家称,“新职业的发布是基于职业的更迭、变化越来越活跃,需要向广大民众立体而形象地展示新职业的名称和内涵,完善我国国家职业分类和标准体系,培养劳动力市场需要的技能人才。” 似乎,一个由政府对职业进行“垂拱而治”的局面马上就要形成了。然而,时代的飞速发展打破了这个美好的想像。 自从“第十二批新职业”发布之后,至今六年时间过去了,未见有关部门再度发布新职业。显然,这一制度已经悄然淡出。那么,国家发布过的122个新职业在社会上的表现如何呢?据2011年一份研究资料介绍,122个新职业呈现以下四种状况:一是原来就有,现在只是有了新名字。比如2004年第三季度发布的“锁具修理工”,2005年第一季度发布的“玩具设计师”,这些新职位的发布,其实在企业中早就有类似岗位,只是名称各有不同,新职位的发布只是统一了岗位名称。二是太过超前,市场需求很少。曾经很时尚的如“公共营养师”、“糖果工艺师”和“创业咨询师”等新职业,至今还停留在概念的阶段。而诸如“企业文化师”、“客户服务管理师”等在企业中根本没有相应的职位。三是需求量大,技术含量低。据招聘网站统计,122个新职业中需求量最大的是2004年第三季度发布的“呼叫服务员”,即现在非常普遍的call center的客服人员。客服岗位只需要数周的岗前培训,月薪2000元以下,因此不受年轻人的青睐,离职率也一直保持在40%以上。还有“房地产经纪人”也面临薪酬低、人员缺口大的尴尬状况。四是技能要求高,人才难觅。在新职业中,一批技能要求较高的职位如“珠宝设计师”、“景观设计师”、“会展设计师”等常处于有市场无人才的境地,这不得不归因于人才培养的滞后。像在珠三角,珠宝设计人才非常紧缺。而一个珠宝方面的技术人才,至少需要五年以上的培养和实践才能初步达标,但是目前可选的人才多数只有两三年的工作经验,而相关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尽管长期学习这个行业的专业知识,但是实际运用上,其设计能力还是不能让人满意。 而同时,社会上对于“持证上岗”的质疑却越来越多起来。从本质上来说,职业资格证书的原设定,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在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执行中,却是乱象丛生,饱受诟病。“考证”一度被做成了一门生意,网络上、现实中各类培训机构林林总总,让人眼花缭乱。而在实际操作中,却出现了“干活的不拿证,拿证的不干活”的怪现状。例如“国际商务师”在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是用来加薪、得奖和参评中高级职称的,而在企业,由于实用性差,基本没什么作用。“房地产经纪人”则绝大多数被“租”给地产经纪公司,持证者只收钱不做事,而公司里真正负责业务的,几乎都是无证上岗。职业资格过多的同时,有关方面也借机敛财,通过办班、教材、考试来收取高额的培训费、教材费、考试费,甚至一些行业的职业资格证书沦为花钱买证。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家开始注意解决这些问题。2014年8月和11月,国务院先后两次发文共计取消了78项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并且将在2015年基本完成取消职业资格许可事项的工作。这是依法行政、简政放权的进一步延伸,其积极意义不可低估。此次取消和调整一批职业资格认定,显示了国务院整治资格证乱象的决心。显然,取消职业资格许可事项具有多重积极意义,不但有效遏制权力寻租和“花钱买证”乱象,而且会遏制以敛财为目的的“考证经济”,让一些行业内潜规则难行,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市场将会更具活力,劳动将会更加自由。大部分工作并不需要持证上岗,某个人能否胜任某项工作,用人单位、服务对象都会作出评价,市场“无形之手”就能实现优胜劣汰。这种基于市场机制的竞争,远比行政审批更具活力。 我们认为,从发布新职业,到取消职业资格认定,不仅仅是凸显出社会管理方式的调整,一进一退的背后,在更宏观的背景下折射出时代风云和社会变革:当代社会的“职业”,已经进入了一个旋生旋灭的新时代。无论是管理者,还是工作者,都需要在这个新时代中重新定位。 行业的更迭和职业的变革,在人类社会中从来就没有中断过。职业变迁,反映的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最令人向往的工作就是政府部门或者国有企业中稳定的工作职位,但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市场需求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需求的变化引起了人们职业的相应变化,一些过去还没有听说过的职业大量涌现,而在过去十分普遍的职业却越来越少有人问津。随着社会的进步,许多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职业已经销声匿迹了。生活日益丰富,必然有所更替。有很多新行业,在老一辈职业人看来如听天方夜谭,而一些老职业在年轻人的回忆中也已经不再占有一席之地。曾几何时,粮油票证管理员、物资供应员、蔬菜作价员等与计划经济紧密相联的工种,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无迹可寻;裱棚工、抄写工、烧水工、掏粪工、送煤工、铅字排版工等老行当,也已成为人们记忆中的模糊风景。当初弄堂口守电话的大妈,如今在手机普及的时代已不见踪影;原先校门口修钢笔的大爷,对着自己小孙子的水笔也无可奈何;最初肩挑手扛的脚夫,现在也穿一身搬家公司的制服坐进货车里……根据有关部门的统计,我国1992年归类的4700多个工种当中,消失的老职业已达3000多种。而美国的一组数据显示,自2000年起,其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超过了就业率的增长,从而可以看出,技术毁掉的岗位已经超过了其创造的岗位。虽然那些耳熟能详的老职业消亡对许多人来说多少有些难以接受,但这却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就像马车被汽车淘汰的时候,也有很多人呜呼哀哉,但明天,还是兴高采烈地开上了新款的福特T型车。 而近十年来,变革更加迅速。新职业不断延伸的背后,增加了一只无形的巨手,那就是正蓬勃发展的互联网技术。今天,互联网技术正在以排山倒海之势席卷着社会的方方面面。中国互联网经过20年的蓬勃发展,不断填平着信息鸿沟,不管是在大城市还是大山深处,人们都能买到一样的东西,都能聆听到一样的音乐。2014年4月,《人民日报》刊文指出,我国在2008年之后已经进入互联网改变社会的阶段,随着互联网商业潮流进一步发展,网终零售超过1000亿元、网购人数超过1亿……这一阶段普通人开始密切接触互联网,无论是教育、文化、日常出行,还是人们的社交生活,都发生了改变。20年的互联网发展史,行业与职业的生命周期大幅度缩短,朝生暮死,旋生旋灭,各领风骚三五年。实际上,“新职业信息发布制度”隐退的这六年,恰恰是社会上各种新职业井喷式增长的六年。早在2009年6月,《重新商报》联合猪八戒威客网在网上悬赏,征集互联网时代下的新行业或新职业,迅速在网络上掀起关注热潮,数百万网民参与推荐新职业和职业代表。征集到的新三十六行与国家发布的“新职业”不可同日而语。征集到的新行业中,从业者最多的是威客。仅猪八戒网现在就有140余万威客,这些威客每个月从猪八戒网赚走上百万元的工资。该网站老总被戏称为“全世界员工最多的老总”:每年给上百万威客发出上千万的工资。由此可见,这个新行业的规模和气势之大。 在这个时代里,传统事物在剧变,新兴事物也在加速剧变。世界变化太快,新技术冲击着人们的生活,有可能在你还没有反映过来的时候,行业已经被迅速颠覆。职业旋生旋灭,令人目不暇接。过去我们常说三代人的记忆,一个人从小到老经历过的事情当中,依旧还能看到上辈人曾经经历过的印迹,这就是传统时代留下的印迹。但是在现代社会中,不要说三代人的记忆,就是三年的记忆,有时候都很难留下些什么。对众多面向大众消费者的传统企业来说,旧有的生产模式与渠道正在迅速地失效。唱片业、游戏机已被彻底颠覆,传统出版业也大势已去,社会零售业早就大举转网,服务业、金融业互联网化来势凶猛。 1844年5月24日, 美国画家莫尔斯从华盛顿向巴尔的摩城拍发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份电报,上面写道:“上帝创造了何等奇迹!”2013年7月14日,数以千计的民众挤入各地电报局抢发“最后一封电报”,这些电文的内容也各不相同,有的写“再见电报”,有的写“向电报致敬”等,宣告经历162年的印度电报业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电报服务退出历史舞台。电报在存在了一百多年之后被互联网淘汰,而磁带、传呼机、软盘被淘汰的速度则只有短短几年。前些年,速记员还是一个被争抢的高端职业,而今天则将要在声音辨识软件的竞争中消失。相信不久之后,慕课等远程教育模式很可能要淘汰掉大部分教师。 2035年,具有人工智慧的机器人成为人类的伙伴,甚至是家庭成员,在人类生活中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这是10年前的好莱坞电影《机械公敌》中的剧情。在今天看来,也许这一天并不遥远。顾问公司世邦魏理仕及中国启皓公司最近发表报告,预言随着人工智能对商业的不断改变,到2025年,有近50%的现有职业将因为被电脑取代而不复存在,预计未来10至15年间,客户服务、加工及中层管理等工种将消失,部分人的生计或受威胁。专家们相信,随着人工智能对商业的不断改变,到2025年,成排摆放办公桌的工作场所将变得完全多余,这不是因为不符合实际用途的需要,而是因为需要本身已不复存在。 考察职业的起源,职业本身就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产物。旋生旋灭的职业,并不需要由政府或任何组织来定义,它只能属于市场,在市场中诞生、发展,当然也会在市场中消亡。在这样一个快速变化的智能时代,任何组织都无法实现对社会职业的精准把握。我们认为,作为政府,在职业管理的方向上,目前唯一需要做的,就是充分发挥好服务职能,保证职业不违犯法律。而未来,有关科研机构通过对大数据的充分使用,建立一个由政府主导的客观反映社会职业变化的动态分析模型,做一些趋势性的分析当然是有益的,但实现对新职业的“管理与指导”显然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职业的旋生旋灭,是职业本身的进化,这种进化或许是痛苦的,但唯有如此,才体现出一个社会职业生态的活力。在智能时代,依托互联网产生的许多新职业都表现出有别于旧职业的两个典型特征。一是工作时间上的非制式化,他们的工作时间不再受制于传统的“八小时工作制”。毫不夸张地说,人类几千年来对自由时间的追求,今天已经通过互联网找到了出口。二是提供独一无二的价值。在今天这样一个变革的时代中,组织管理的基本范式发生了改变,基于垂直管控思想的层级制,将逐渐让位于基于价值交换思想的网络节点制。层级被消灭,并转化为节点,能创造价值的节点保留,不能创造价值的节点退出。位置、经验、名头都是虚的,能不能创造价值将是存在的唯一理由。而投射到个人身上,没有人会终生从事一种职业。“上完学,找个好工作,成家过日子,退休养老”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社会环境在造就新职业的同时,迫使人们不得不打破长久以来的思维习惯,劳动者一生可能变换多种职业。今后的社会,临时工与合同工将是主流,而不是特例。 在新的环境下,“工作”、“就业”和“职业”都转化了,而且工作与工作时间的观念本身也很可能永远改变了。 有人说,智能手机远不仅仅是一部手机,而是一把砸碎旧世界枷锁的铁锤。而破坏,是建设的开始。许多互联网上的应用都是从早期使用者未曾预料的发明发展而来的,就像10年前我们根本想像不到互联网对今天的改变会有如此之大,现在对于未来的发展趋势也只能猜想。近看,未来互联网有三大因素的能量还未释放: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未来趋势在移动互联网上已初露端倪,以前电脑一关就切断了自身与互联网的联系,而现在通过手机、各种穿戴式智能设备,我们能随时随地保持与互联网不间断联系。又比如大数据的发展,如果未来人类90%的行为都能被预测,那又会产生何种新行业和新职业? 文来源:读书志 来出书官网站:www.laichushu.com 官方微博:@来出书 官方微信:ipphlaichushu 微信投稿及合作请联系:laichushu@cnipr.com 客服电话:400-699-696 来出书微店↙